Niracler Li -> EulerMeow

关于父母开明这点

确实很幸运,在没有经历过各种培训指导什么的情况下,竟然很好地懂得了「课题分离」这一点。他们能很好地将我的课题视为是我的课题,而不是他们的课题。也能保持距离,或许有些事情他们看见了,也会当没看见。

当然了,我老爸应该也是那种对人要求比较高的那种人,在我小时候也遭了很多「调教」。我们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斗争」。

不过转折点大概是我上高中之后,在成绩什么的超出了他的预期。后面我也渐渐地比他的要求都要更高了。(论一位 INTJ 是如何炼成的😂

或许是意外地实力主义至上,所以当我处于家里实力最高时候,他们与我一般也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关于短视频这点

我是基本还没看过短视频,我是觉得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短视频这种媒介我不太想接触。就像是「最为有效的戒烟方法,就是不要开始吸烟」

不过确实,即使是我当前的情况,也经常停不下来刷各种图文信息,注意力高地已被占领。23min 的新番我都不太能看下去了。看一集又觉得不过瘾,想看多几集,时间又非常碎片挤不进去。最后就索性都没开始看了,所以现在基本一季度就看一部上下了。

电影更是如此,一直以来都不觉得有什么时间能顺畅在家看完一部电影。

大概十年前,还是属于那种看电视上的《还珠格格》 可以看多个暑假,然后一本漫画书可以翻阅到只剩半本最后消失的年代。那时候注意力是多余到可以浪费的。现在就变成「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了

应该算是「有一位很漂亮的女生在我前面, 但我在此之前堕入爱河了」。单纯是本身就被各种东西占满了,例如更长的长视频系列,再例如播客,上下班以及自己一个人吃饭我都是在听播客的。出于惯性就没多大欲望接触。

关于其他

说起来,我也是快到 30 岁的人了。去年,我从一家不断冲刺的创业公司裸辞,在父母家住了半年,也稍微思考了一下「How Do You Live」以及「如何提高幸福感」的课题。

与父母同住的这段时间,我发现他们的幸福感远超我的想象。此前,我总觉得他们孤陋寡闻,不懂「世界那么大」,一辈子 99% 的时间都呆在同一个市。又或是「天天都在看烂剧」,不懂用豆瓣看一下评分什么的。(我之前甚至还尝试教他们用 Apple TV,然后看 Youtube 什么的)

但代入到他们的视角去看,不用供车供房,还马上退休了,保险也买够了。生活水平也从小时候只能吃🍠的生活到了伙食自由的生活。而且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超越了他们原有的期待。我有什么资格说他们呢?他们周围社区里面的朋友数,比我的朋友数量多多了。这次罢工回家,才发现,这才是堪比天堂的生活啊。

于是我就逐渐意识到了,幸福感这东西意外的没有那么贫富差距。是更类似于斜率差值的存在,是一种现实与期望的差值。

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因为它假定了更物质上更富裕的生活幸福感就越高。但似乎幸福感不是这么运作的,它并不是你更富裕幸福感就越高,而是「你期待你有多富裕」与「你实际有多富裕」的差值。

所以说,像我们这一代 95 后的孩子,父母一代不断重复着说那种「薪资从 10 元到 6000 元」的飞跃故事,生活也从小时 2 块钱都觉得多,逐渐膨胀到 100 块的羊毛都不想茹。以至于,从小过着就是一种对未来期待值拉满的生活。直到出来工作碰上疫情,世界就仿佛变得没有那么让人期待了。

再叠加上各种社交媒体,将世界上各种「美好的」「精心挑选过的」生活都一股脑摊你眼前。这就进一步地拉高了你的期望值。这大概就是各种抑郁症以及逃避现实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时代大背景?

这一段源于这个帖子的内容感想: 感觉吧里好多人应该年龄不小了吧【高达吧】_百度贴吧

后记

我也真是个话唠啊😂

"这家庭挺让人羡慕啊,父母很开明呢,还有也许他们开电视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看帅哥美女,哈哈哈。
另外一直不明白艺术评分是怎么个评法,有的艺术曲高和寡,有的则是“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0,有人觉得 random(seed) 出来的事物就是艺术?。假如群众就喜欢刷短视频,人人都刷得起短视频不需要考虑生产的社会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算是“民主”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如何避免因为 manufactured consent 导致向权威社会发展呢?"

原生家庭那些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