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x 待人处事 x 代际差别

不过嘛,很多时候是可以反过来的。不知道你是否听过我家的一些旅行小故事。我爸特别喜欢旅行,有时跟团,有时与驴友或亲戚朋友同行,也有不少自由行的经历。因此,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有趣的事。这里我稍微提两段他们的旅程吧,很明显体现到我跟他们在陌生人的待人处事差异:

---

第一趟是父母带我的第一次出省游,去的是北京:

1. 他们在我八岁左右就跟旅游团去了一趟,那时没带我去我就在家里哭闹了好久。后来,我 13 岁考上一所不错的高中后,他们在第一个寒假带我去北京自由行,沿着记忆中的景点带我游玩。

2. 路线是飞先到石家庄在高铁到北京。不过,我第一次坐飞机飞机就晚点了,晚点的时间比较久,航空公司作为补偿送我们去酒店吃午饭。在午饭过程中,就认识了两位有导游资格证的女生,她们也准备去北京旅游(她们会在石家庄先待几天)。于是大家聊了起来,我妈还与她们互加了微信,主要是为了分享旅游攻略。

3. 接着,我们从石家庄坐高铁到北京。一下车就有点找不到路,毕竟晚点了,到北京时已是晚上 11 点。这回就遇上了一位从山东来的身高近一米九的大哥和他的女朋友,他们的情况和我们差不多。于是,我们一起找酒店,还在酒店点了 24 小时营业的肯德基外卖一起吃。第二天各自散去,就再也没见过。但那位山东大哥的身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全程似乎都得弯着腰和我们说话。那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外卖。

4. 几天后,我们又联系上那两位有导游资格证的女生。她们提议由她们当导游,我们一家当游客,这样她们能享受门票减免。于是,我们一起游玩了几天,去了天坛、长城等地方。

---

还有一次,大约八年前,父母跟团去湖南长沙旅游(这回我没一起):

1. 旅途中,他们认识了一对瑞士夫妻。女方是台湾人,男方是香港人,但两人拥有瑞士国籍,年纪比我父母稍大,在瑞士生活了四十多年。他们十多年前与亲戚一起炒房,买下我家附近的一套房子,作为来中国度假的落脚点,然后度假时就顺便报了个中国旅游团。这次旅游团里能遇上他们,真是萍水相逢的奇遇。

2. 这对瑞士夫妻成了我父母的挚友。几乎每年冬天,他们都会飞到香港和广东旅游,每次都会来我家做客。疫情期间中断了几年,但从 2023 年起又恢复了联系。今年 4 月,他们还请我一起在香港玩了三天,吃好住好。

3. 他们在我家附近买的那套房子,平时不在中国时就将钥匙交给我父母,让他们帮忙照看。这套房子今年卖出去了,我爸作为代理人帮他们处理,价格比当年买时涨了大约 50%。那个地段刚好是我家县城最抢手的地方。

4. 今年父母都退休了,但老爸被单位返聘,打算再干一阵。明年他们计划去瑞士玩一个月,顺便游览欧洲各国。到时,这对瑞士夫妻会当他们的导游。

以上两次旅行比较典型,我想他们在其他旅行中也有类似经历。这些故事并不惊险,不是旅行中遇到抢劫后被陌生人英勇救出那种情节。但即便如此,我也能感觉到「这是我做不到的」。

去年,我带他们去重庆玩,这次旅行由我主导,就没那么多「奇遇」。可以说,自从上大学后,我的旅行再也没遇到过这种事。

---

今天我在规划旅行时,突然想明白了其中的差别:

1. 我主导旅行时,习惯先做好详细规划,住哪里、哪天去哪里都安排得妥妥当当。遇到问题时,我更倾向于用搜索引擎解决,而不是在旅途中向身边的人求助。现在这 AI 时代就更加与真实的人更远了。

2. 而他们在旅行中遇到问题时,总是找附近的人帮忙,自然而然地就和各种陌生人建立了联系。不只是旅行,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每次回家,我都惊叹于父母在县城的关系网有多广阔。

---

这两个事情,几乎就确定了我不会有类似的「奇遇」。这或许就是他们那一代人与人交往的稀松平常的故事。或许也能称得上是他们那一代的生存方式吧。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之类。

近几年我比较想做的事情也是「 去更多的地方,见各种千奇百怪的人 」。但很糟糕的情况是,我会不自觉地给我和我面对的人打分,然后衡量。分数高的不敢聊,分数低的看不上,就跟这个想法完全背道而驰了。

#lif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