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我为何对互联网如此戒备,总在提醒父母们多长几个心眼,但又对户外玩耍如此支持。我这些年不断劝父母们既要放心也要放手,一定把自由和独立的玩耍还给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说到反脆弱,难道孩子们就不能在网上接受历练吗?反正网络世界里也不乏挫折、压力和挑战。
我鲜少看到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手机式童年也能培养孩子的反脆弱特质。人类的进化塑造了现在的童年模式,孩子的大脑期待着现实世界的挑战与刺激。他们需要的互动是面对面的,双方能同步行动的,形式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少数几人的,而且还要在人员相对稳定的群体内进行。身体的发育也需要孩子们跑起来,跳起来,并适度冒险。虚拟世界里的对战几乎不会调动肢体,对发育来说,好处微乎其微。
在社交技能的培养上,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这需要具身的的互动,比如一起玩耍、拥抱和肢体接触。这些互动的试错成本非常低,并且能立刻纠正。孩子们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明确的改正态度,比如有分寸的一声道歉,伴随真诚而歉疚的表情。他们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握握小手,通过简单的动作彼此就能和好如初,继续玩耍了。双方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技能,知道了怎样做才能修复关系。
可是虚拟世界的社交就全然不同,互动不是具身的,双方行为也不同步,彼此的关系可能转瞬即逝。有时候可能只是个小错误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在互联网上,信息是可以永久存在的,谁都看得到。生活中没有半点交集的网友们会肆意地展开尖锐的批评,孩子即使道歉,也可能被“群嘲”。和好的信号也常常模糊不清,让人拿不准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孩子们在网上学社交,学到的不是经验,而是无力感、无能感、空虚感,以及对未来社交生活的焦虑。
Excerpt From
焦虑的一代
【美】乔纳森·海特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