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常识、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中二病人(话痨)的自留地。

该频道不专注于 Daily 或 News,而是一个记录我当前关注和思考内容的地方。

1. 随机事项:每月为自己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大概率🐦🤣
2. 同步内容:我会收集在其他平台上发布的内容。
3. 私人笔记:没经大脑的学习笔记以及一些个人随想。
4. ACG 内容:浓度高的部份还是挪到 另外一个频道 @tomoko_acg
5. 内容转发:在这个频道上转发的内容并不必然代表我个人的立场。
📝 2510-日本七日记-大阪-京都-东京 #blog

更新了,是半年记(伪)。写到最后,都不知道要起什么标题了😢

https://niracler.com/2510/ 202510-日本七日记-大阪-京都-东京
kimi cli 可以发 D-Mail (不是)
source
Tomoko RD
今天3个 Offer 🙂
一年前~~ 嗯,最后是选了第四个 Offer
Vibe-Code => Myself-Code

最近将自己写了几个月的代码,挑了一部分逻辑(1/5)往大项目提了 PR。在经历了 Conversation 100+、Commit 90+ 、Time 50d+ 之后,总算是将 1400 行的代码改好,进入等待最终合并的阶段。

---

这周将 PR 中的反馈整理成文档,并重构原有仓库。接近少了一千行….

1. 过度设计 : 有的功能明显是想多了,用 200% 的复杂度实现了 105% 的功能,以至于维护起来像是穿着重甲在水中行走。因为 PR 中要给人说清楚,就索性直接删掉了。

2. 没有遵守 Best Practice :有很多逻辑既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但这种视角一般是入门者才会这样。若是经验丰富的开发者他们眼中的方案或许就会收缩到少有的一两种,然后再根据项目的「惯例」来确定唯一的方案。而一般这样做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有不少趁手的工具直接复用从而减少代码。(其实他们的文档中都有提到的)

3. 其他 :删除过多的 log 以及混乱的 try-catch

---

四舍五入,这些都是 Vibe-Coding 的副作用了,「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审查大模型编写的代码」。

因为言出法随,动动嘴皮子就能写好功能,自然多了许多无法掌控且不必要的功能;由于全程依赖大模型总结开发文档,只有在进度受阻时才查阅原文,很自然就不知道很多 Best Practice;至于过多 log 和混乱的 try-catch 就是处理各种无法控制的 BUG 频多的代码所遗留下来的。

---

我无疑走了弯路。但鉴于这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上写 python 项目,且是单兵作战,且该大项目的要求确实挺多的。我挺怀疑有没有更好更快速的成长方法?(不过多看文档原文、多看别人的实现方案,这总归没错的)

有感于: The Programmer Identity Crisis #自说自话
笑话成真了🤣

中国 BIOS 新标准「UBIOS」正式发布,这一标准将带来哪些影响? - 地狱少年丶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4065968503361781/answer/1964771887243560608
@MGRP_PrjRestart:
TVアニメ『魔法少女育成計画restart』のティザービジュアルが公開されました
🔖 Online Collage Editor | Photo Collage | 9-slice Frames #pinboard #tool

一个在线拼贴制作器,在浏览器里完成各种图片拼贴。刚好够用。

https://www.online-collage-maker.com/editor
到手了,拆开包装后真是让我笑到了😂(这也太素了吧)

谢谢那个晚我两天去 TRADER 的同学,帮我带回来了~~

#HENPRI #Galgame
杨振宁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新华社
Niracler Li -> EulerMeow

关于父母开明这点

确实很幸运,在没有经历过各种培训指导什么的情况下,竟然很好地懂得了「课题分离」这一点。他们能很好地将我的课题视为是我的课题,而不是他们的课题。也能保持距离,或许有些事情他们看见了,也会当没看见。

当然了,我老爸应该也是那种对人要求比较高的那种人,在我小时候也遭了很多「调教」。我们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斗争」。

不过转折点大概是我上高中之后,在成绩什么的超出了他的预期。后面我也渐渐地比他的要求都要更高了。(论一位 INTJ 是如何炼成的😂

或许是意外地实力主义至上,所以当我处于家里实力最高时候,他们与我一般也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关于短视频这点

我是基本还没看过短视频,我是觉得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短视频这种媒介我不太想接触。就像是「最为有效的戒烟方法,就是不要开始吸烟」

不过确实,即使是我当前的情况,也经常停不下来刷各种图文信息,注意力高地已被占领。23min 的新番我都不太能看下去了。看一集又觉得不过瘾,想看多几集,时间又非常碎片挤不进去。最后就索性都没开始看了,所以现在基本一季度就看一部上下了。

电影更是如此,一直以来都不觉得有什么时间能顺畅在家看完一部电影。

大概十年前,还是属于那种看电视上的《还珠格格》 可以看多个暑假,然后一本漫画书可以翻阅到只剩半本最后消失的年代。那时候注意力是多余到可以浪费的。现在就变成「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了

应该算是「有一位很漂亮的女生在我前面, 但我在此之前堕入爱河了」。单纯是本身就被各种东西占满了,例如更长的长视频系列,再例如播客,上下班以及自己一个人吃饭我都是在听播客的。出于惯性就没多大欲望接触。

关于其他

说起来,我也是快到 30 岁的人了。去年,我从一家不断冲刺的创业公司裸辞,在父母家住了半年,也稍微思考了一下「How Do You Live」以及「如何提高幸福感」的课题。

与父母同住的这段时间,我发现他们的幸福感远超我的想象。此前,我总觉得他们孤陋寡闻,不懂「世界那么大」,一辈子 99% 的时间都呆在同一个市。又或是「天天都在看烂剧」,不懂用豆瓣看一下评分什么的。(我之前甚至还尝试教他们用 Apple TV,然后看 Youtube 什么的)

但代入到他们的视角去看,不用供车供房,还马上退休了,保险也买够了。生活水平也从小时候只能吃🍠的生活到了伙食自由的生活。而且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超越了他们原有的期待。我有什么资格说他们呢?他们周围社区里面的朋友数,比我的朋友数量多多了。这次罢工回家,才发现,这才是堪比天堂的生活啊。

于是我就逐渐意识到了,幸福感这东西意外的没有那么贫富差距。是更类似于斜率差值的存在,是一种现实与期望的差值。

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因为它假定了更物质上更富裕的生活幸福感就越高。但似乎幸福感不是这么运作的,它并不是你更富裕幸福感就越高,而是「你期待你有多富裕」与「你实际有多富裕」的差值。

所以说,像我们这一代 95 后的孩子,父母一代不断重复着说那种「薪资从 10 元到 6000 元」的飞跃故事,生活也从小时 2 块钱都觉得多,逐渐膨胀到 100 块的羊毛都不想茹。以至于,从小过着就是一种对未来期待值拉满的生活。直到出来工作碰上疫情,世界就仿佛变得没有那么让人期待了。

再叠加上各种社交媒体,将世界上各种「美好的」「精心挑选过的」生活都一股脑摊你眼前。这就进一步地拉高了你的期望值。这大概就是各种抑郁症以及逃避现实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时代大背景?

这一段源于这个帖子的内容感想: 感觉吧里好多人应该年龄不小了吧【高达吧】_百度贴吧

后记

我也真是个话唠啊😂

"这家庭挺让人羡慕啊,父母很开明呢,还有也许他们开电视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看帅哥美女,哈哈哈。
另外一直不明白艺术评分是怎么个评法,有的艺术曲高和寡,有的则是“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0,有人觉得 random(seed) 出来的事物就是艺术?。假如群众就喜欢刷短视频,人人都刷得起短视频不需要考虑生产的社会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算是“民主”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如何避免因为 manufactured consent 导致向权威社会发展呢?"

原生家庭那些事
已被生活磨平棱角,从形形色色的人变成色色的人😇
Back to Top